发布日期:2022-10-09 00:02 399
推进多种形式因才施选
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平均年龄、工作经历、生活阅历一般更长、更丰富,这就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更丰富的选才依据。当申请者与招生单位双方都更加清楚彼此的需求,也更容易形成一份相互认同的成长契约(学习契约)。因此招生单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审核方式,更为精准地选择与其培养项目匹配的目标生源。如果用同样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无区分地选拔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申请者(考生),以同一条分数线来“貌似公正”地进行录取,就是对“全面人才观”的无视与违背。
“无需求,不质量”,并非考得越“难”,生源质量就越高;并非必考英语、数学,就是把住了生源质量关;真正富有经验而值得培养的人“考”不进来,是呆板的招录选拔政策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在生源选择方面,招生单位应避免走“为同一个企业在职人员办班培养”的老路,避免非全日制群体的过度单一化,比如来自同一地区、同一类岗位,更不要说来自同一组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由具有多元性的学习群体组成。
育人要找到长效与短效的平衡
比起全日制研究生对于just-in-case(未雨绸缪式)的需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对just-in-time(及时有效式)的需求更加认同,他们有着一种希望教育项目能够有效、及时、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强烈倾向,而缺乏一种对于更为宽厚、持久、一般性的教育内容的耐心。
然而,提供教育方如果过度满足这种“渴望”,就会导致教育培训化的结果,造成短期满意与终生受用之间的失衡。
提供教育方应兼顾“马上见效”的特效药、速效药和“真正激发并形成内在健康体系”的长效训练,在尊重并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扮演好负责任教育者的主导角色。
在教学法上,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经验、人生体验和岗位背景,应当受到教育者的珍视和充分运用,应该成为高校各种类型教育中的重要贡献来源。
高度重视集体建设的育人作用
非全日制研究生虽未“在校”却保持“在学”状态。在学期间的育人工作不能因为不全时在校而缺位,集体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由于没有了在校住宿,较为缺少全日制研究生自然而然的、大量的、第一课堂外的校园生活,加之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对时间分配上的争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集体建设就更加需要通过专门设计恰当环节来进行加强。要充分认识到:缺少了集体建设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培养是不完整的教育。从教育产出(成效)的角度讲,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知识更新、能力提升、品性持续锻造之外,也同样需要带走一个永续促进、终身受益的社群,带走一个心之所系、终身激励的身份认同;格外需要专门的教育环节设计,增加非全日制学生与学校院系之间、与教师(授课与未授课的)之间、与同学之间乃至于与大学其他社群之间的高质量、有温度的互动。无论是以学分方式要求的培养环节——如入学导向、专业实践、企业调研等,还是非学分要求的集体建设、集体学习——如与全日制研究生共同参加体育比赛、论坛与交流活动、建立非全日制党支部等,都是非全日制研究生集体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在这些集体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学习社群,是重要的教育产出,而绝非附加产品。
适应与引领变化要成为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常态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的设计,需要迅速、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服务社会需求。高校以及培养院系要将非全日制人才培养项目的调整视为常态,通过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将社会、职场、申请者、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反馈,通过培养项目的评估,及时反映到培养项目的调整中,要做到善于调整、敢于调整、勤于调整。相比之下,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更多是just-in-case(未雨绸缪式)的需求,相对更稳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另外一个角度,必须警惕学术型与非全日制结合的风险:培养定位的漂移有可能降低学术标准,从而出现受迫性道德风险。位于城市群、产业聚集带的高校应进一步激发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活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发展将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带来可行性、倍增性。高校应抓住发展机遇,服务社会发展。然而,当前高校提供的非全日制教育中,管理类的需求满足较多,而对于城市群发展中对创新与科技等方面的需求还未充分满足,社会这方面的需求也未充分释放,高校应积极考虑。同时,非全日制培养的管理要对学费标准加以控制,避免由于学费过高造成非全日制教育目的异化。
重视人才评价与项目评价的多样性
非全日制培养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以何种标准、何种形式对申请学位者的成果进行评价?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入校时即各有所成,那么高校提供的学位教育对人的增加值如何衡量、何时衡量、由谁衡量?这些问题均值得高校认真探讨。从评估排名的角度,不仅是人才评价,也包括对于学科的评价和院校评价,都应尊重其多样性的特点。尽管授予同一学位类别(如都是工程硕士、法律硕士或MPA),但是非全日制应当与全日制分别认证、评估、排名。全日制办得很有基础,却未必能够拥有足够优秀的非全日制生源;排名本身的功用之一就是服务于考生的申请选择,通过非全日制方式攻读的申请者,希望得到的有效信息是在所有非全日制项目中比较的。全日制评估和排名中非常看重的职业发展服务能力,对于非全日制来说就变得没有那么要紧。从统计意义来说,二者分别统计更有利于准确反映经济冷热与教育供需之间的逻辑。因此,不能、也不必刻板地认为同一学位类别就要用同一把尺子来量度,那是不科学也是不公正的做法。
在快速、准确、高效地服务国家需求、社会发展上,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独特价值;在灵活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人的全面成长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特殊作用。
对照“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这个指南针来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需要更专注学生的培养发展而非以学生作为院校和教师发展的人力资源,更关注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而非“制造者导向”固守过时学科与理论,也更迫使院校和教师提供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而非沿袭粗放划一的学生管理体制。
非全日制教育必须摆脱唯学位导向产生的伪需求,更有效地反映行业、社会和个体的真需求。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于个人,一定是全人提高而非学位信号的追求;于院校,一定是育人而非创收的导向,才可谓成功,也才具有永续持久的活力。